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 傳遞明年中國經濟政策六大信號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財匯資訊) 2012-12-05
中共中央政治局4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了2013年經濟工作。在中國經濟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這次會議傳遞出明年經濟政策的哪些信號?
進入9月份以來,各項經濟數據一致描繪出中國經濟企穩回升的新態勢。年末出現這樣轉折性的變化后,外界高度關注明年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走向。
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著力提高針對性和有效性,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加強政策協調配合。
“中國經濟企穩回升的基礎仍需要鞏固,世界經濟環境仍然復雜多變,所以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以保持中國經濟平穩、持續、健康發展。”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劉樹成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為,目前宏觀調控的力度是比較恰當的,增速也是比較適當的。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很強,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的說法也留有了余地。
在世界經濟低迷之勢一時難以扭轉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撐更加集中在內需上。
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加快培育一批拉動力強的消費新增長點,促進投資穩定增長和結構優化,繼續嚴格控制“兩高”和產能過剩行業盲目擴張。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汪同三說,擴內需應當以消費為重點,但在目前情況下,投資也不容忽視。現在世界經濟復甦乏力,中國更需通過擴大內需克服不利影響,投資和消費兩方面不可偏廢。
張立群認為,以往汽車和房地產對消費的帶動性很強,現在這兩方面都遭遇了一些問題,亟待形成新的消費增長點。在投資領域,穩投資的同時要注意優化結構,注重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加大淘汰落后產能的力度,不能因為要穩增長而再度盲目擴大產能。
在勞動力成本日益提高、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增強的新情況下,中國經濟如何打造新的核心競爭力,已經成為事關長遠發展的根本問題。
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發揮自主創新對結構調整的帶動作用,支援企業牽頭實施產業目標明確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推進產能過剩行業兼並重組、扶優汰劣等。
張立群說,以自主創新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提法由來已久,但這次非常明確地提出,支援企業牽頭實施產業目標明確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透露出新的思路。
“自主創新的重點其實在企業,只有企業才能真正把新技術和市場需求結合起來。自主創新要國家和企業兩頭熱,這樣才能使創新戰略活起來,從源頭推動產業升級。汪同三說,不僅要在科技項目上向企業傾斜,也要給予相應的財政金融支援。
中國經濟未來的動力在自主創新,未來的空間在城鎮化。每一個百分點的城鎮化率,對應的都是上千萬人口以及數以萬億元計的投資和消費。
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認為,中國城鎮化率還沒有達到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高度,潛力巨大。大量農村居民正在向城市轉移,使他們真正成為市民,對產業升級、消費升級都至關重要。
張立群指出,目前城鎮化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就是在城市打工生活的農民工不能實現市民化,享受不到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務,生活水平較低,消費能力較弱。要創新社會管理,增加基本公共服務支出,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這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關係社會公平正義。
中國經濟過去30多年來的高速發展,靠的是改革激發的活力;中國經濟未來調結構、轉方式,依然要靠改革來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扎實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擴大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地區和行業范圍,健全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國有經濟和農村改革,抓好科技、教育、文化、行政審批等領域改革。
專家們分析指出,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有利於減輕企業負擔、支援服務業發展,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有利於節約資源、鼓勵創新,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有利於降低公眾醫療負擔,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有利於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國有經濟改革有助於激發活力,這些改革搞好了,調結構、轉方式就有了制度保障。
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城鄉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穩步提高社會保障統籌層次和保障水平,發展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和住房保障工作等。
莊健認為,使百姓的就業更加充分,享受的社會保障水平更高,住房改善,就學、就醫更加方便,將大大提高增長的包容性,讓更多人分享到經濟發展的好處。比如,在社會保障領域,現在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網已基本建立,但保障的水平比較低,很多還實現不了全國統籌,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明年的經濟工作,要穩增長、調結構、抓改革,最終落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來。”張立群說。
--------------------------------------------------------------------------------------------------------
紐約時報:習近平視察深圳 釋放經濟改革信號
鉅亨網編譯鍾詠翔 2012-12-10
在釋出支持更大幅度市場導向經濟政策的強烈訊號中,中共中央新領導人習近平周末視察深圳經濟特區,過去30年來,深圳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工業中心,中國由國家來推進資本主義,深圳就是象徵之一。
這是習近平11月15日 接任中共總書記以來首度離開北京巡視。習近平上周五訪問1家民間網路公司,上周六赴蓮花山公園,向鄧小平的銅像獻花。鄧小平在1979年開啟經濟改革的年代,規劃深圳為經濟特區。共產黨1989年暴力鎮壓六四學運後,經濟政策停擺,鄧小平在1992年發表「南巡」講話,鼓勵重啟經改。
據《鳳凰衛視》報導,習近平表示:「改革開放是共產黨必須堅持的方針,改革開放的決定是正確的,富國之路、富民之路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要有新開拓。」
在中共進行權力交接前幾個月,包括接近習近平的人在內,不斷有人呼籲推動更自由的經濟政策,甚至進行政治開放試點,作為共產黨維持統治地位的方式。改革派一直鼓勵中共領導人轉向更能夠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更重視內需,不要那麼依賴基礎建設投資與出口,並降低國有企業的重要性。
習近平給外界的印象是個精明的共識建立者,他向來小心翼翼隱藏內心想法,但這次到深圳卻釋放強烈訊號:他可能支持更開放的政策。11月29日 在北京發表演說,習近平強調,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最偉大的「中國夢」。除了號召實踐復興以外,也昭示出強烈民族主義色彩。
習近平的父親是習仲勛,當年鄧小平挑選習仲勛來協助擘畫新經濟政策,並由習仲勛試辦深圳經濟特區。據香港媒體報導,習近平也探望居住在深圳的母親齊心。
政治分析者Li Weidong指出:「若他真的到深圳,這意味他試圖將改革列在首位,這確實是個值得關注的現象。」
不過,在Li的認知裡,鄧小平1992年南巡後所謂的改革政策,到頭來都是假的,因為中國經濟繁榮的結果,是貪官污吏,是國有企業擴張,是以犧牲民間企業為代價。
胡錦濤2002年剛上台時,許多人也期望他能推動改革,但他任內卻非常保守。胡錦濤就任總書記後,首度離開北京是赴革命聖地西柏坡考察,重溫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的講話。
根據《鳳凰衛視》的新聞報導,小巴士和警車的車隊在深圳穿行,習近平著深色西裝。此次習近平視察深圳,雖然官媒未做及時報導,但許多主流中國新聞網站引述了港媒的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