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中國政信產品實為隱性債務最終增加地方債務負擔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綜合報導 2012-12-18
信貸評級機構穆迪昨 (17) 日發表報告表示,中國地方政府近期越來越多地利用政府信託合作產品為資本項目融資。雖然此類產品的金額目前仍然較小,但若繼續增長,則會對部分地方政府的信用品質產生負面影響。
香港《文匯報》報導,穆迪指,政信產品是需要償還或支付「項目回報」的合約責任,所以最終會增加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在這個層面上,此類產品與債務相似。政信產品的期限較短,而利率較高,因此提高了融資成本,可能會對地方政府預算產生額外壓力。
此外,政信產品並未計入債務,所以提高了確定地方政府負債水準的複雜性,可能會進一步影響財政透明度。
政信產品與銀行貸款和債券不同。銀行貸款會列入銀行資產負債表,債券發行會向中國銀行間市場監管機構及中央結算公司下屬中國債券資訊網登記備案,或計入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資產負債表。但與此不同的是,政信產品並未被要求作為債務予以報告。
穆迪表示,由於地方政府對基建投資仍有需求,但卻缺乏其他融資管道,因此 2012 年地方政府增加了對政信產品的使用。相應地,政信產品餘額在 2012 年 3 月底之前的 24 個月本已處於下降趨勢,但 4-6 月和 7-10 月卻分別增長了近 30% 和 19.9%。
該報告指出,政信產品由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或執行地方政府政策目標的其他政府相關機構承擔,因此最終有可能會增加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
政信產品的另一個特點是收益率高,達到 9-14% ,顯著高於銀行貸款和債券,其目的是為了吸引富有的個人投資者。但高收益也大大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利息支出負擔。
此外,政信產品的期限較短,通常只有 1-2 年,故而加劇了再融資風險,並會造成現金錯配的現象,出現政信產品在其支援的基建項目產生收入之前到期的情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