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MIA Education Service Center (GCPRM)

2012年8月18日 星期六

新聞觀望--摩根大通的鬧劇


中國網  www.china.com.cn  2012-06-13
          摩根大通首席執行長戴蒙(James Dimon)週三將向美國國會作證,説明該銀行數十億美元交易虧損的原因包括交易員沒有理解相關交易的風險、相關投資組合的風險限制不當,以及管理人員未能有效對交易員的判斷提出異議。
       
        戴蒙將證明,首席投資辦公室(Chief Investment Office)的交易員非但沒有減少投資組合中的風險加權資産和相關風險,反而採用了複雜的交易策略去對衝現有的交易頭寸。根據事先準備好的證詞,這些交易最終導致相關投資組合的規模變得更大、更複雜、更難以管理。
      
       證詞指出:該投資組合最終非但沒有為公司提供保護,還帶來了新的更大的潛在風險,結果就是,我們令許多人失望,我們對此感到抱歉。
       根據週二公佈的預先本證詞,戴蒙將作證,表明摩根大通已經在降低風險方面取得了切實的進展。預先本證詞中寫道,儘管這並不能降低已經造成的虧損,也不能杜絕未來發生虧損,但它的確能夠降低未來發生虧損的可能性和未來虧損的規模。
       證詞説,交易員當時不具備理解交易風險必備的能力。當相關交易在3月份和4月初變得對銀行不利時,交易員認為市場的動向是暫時的,而且很可能會出現逆轉。
        而且,當時關鍵監督崗位的人員正處於變動之中,風險控制沒有像正常狀況一樣做到正規、有力。證詞中説,這些交易本來應該受到來自高級管理層和公司風險經理的更多監督。
       
        據華爾街日報中文網消息,戴蒙在證詞中説,進行這些交易的當時,全公司上下正在為降低風險和適應新的銀行資本規定而努力。不過,通過戴蒙所稱的“複雜的策略”,交易員們增加了新頭寸對衝之前的下注,而沒有削減當時已經持有的頭寸。
-------------------------------------------------------------------------------------------------------

  http://finance.sina.com.hk/news/33807/2/1/4957098/1.html
摩根大通的鬧劇   2012-06-15 14:46:46
        如今許多人很納悶:摩根大通(J.P. Morgan)的賬面資產數字那麼龐,傑米戴蒙(Jamie Dimon)為什麼不直接把對沖操作出岔子所造成的那幾十億美元交易損失掩藏起來?然後過上一段時間後,摩根大通可以再開始重組它的首席投資辦公室,自然大家難免又要議論紛紛一番。不過如此一來,至少在歐洲面臨崩潰風險的這個節骨眼上,我們不會為這一被過分渲染的插曲過度分神了。
      
        今年2月份,在一次面向投資者的介紹中,摩根大通披露稱,其當前的貸款組合中預計將出現總計276億美元的損失。當時人們的反應並沒有那麼歇斯底裡。5月,當首席執行長戴蒙召集記者會,宣佈一次失誤的對沖操作造成20億美元損失後,人們卻變得異常憤怒。
      
         問題可能不在於銀行出現了損失。銀行都會有損失。問題也不在於摩根大通破產了,那些以為其破產的納稅人可是上當了。摩根大通並沒有破產。也許問題出在這家銀行虧錢的原因是做了事?這家銀行自己直截了當地告訴我們,一個原本旨在對沖企業債投資組合風險的操作﹐錯誤地變成了對於企業信用單方向的押注。也就是說,由於管理不當﹐這家銀行做了一件它本不該做的事情,結果遭受了損失。難道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更何況其結果是,摩根大通將會重新審查業務的操作過程﹐而且這期間必不可少地要換掉幾個管事兒的?
       
         沒有人知道沃爾克法則(Volcker rule)能夠如何阻止這個由摩根大通自己的首席執行長發現、並在他手下的交易員把倫敦市場攪了個翻天覆地後才插手加以阻止的行為。摩根大通的這個無賴交易員(我們故意用了這樣一個詞,而且這個詞看起來似乎越來越貼切)大鬧倫敦市場的動靜如此之大,以至於連媒體都驚動了。
      
        批評者們事後諸葛的論調舖天蓋地而來,他們有個顛撲不破的恒久真理:政府能夠通過阻止某一類行為來防止這類行為招致損失。但是,這只會讓銀行們轉而從事其他同樣有風險的行為。銀行做什麼才可以毫無損失風險地賺錢呢?我告訴你答案吧:沒這等好事

Getty Images for Time
摩根大通首席執行長戴蒙
先別急著說,銀行應該安份地靠貸款賺錢。別忘了,近幾十年里,每一次銀行業陷入麻煩,其根源都在於普通貸款。2008年時,是給購房者們的貸款。在上世紀70年代末以及今天的歐洲,是給主權政府的貸款。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儲蓄和貸款危機中,麻煩的根源是給房地產開發商的貸款。無論什麼時候,真正引發災難的不是壞賬,而是對於政府自身擔保所持信心的逐步動搖,2008年就是如此。

    
說些可能會犯眾怒的觀點,如果我們這個有政府保障的銀行體系總是接二連三地遇到、甚至引發金融混亂,那麼還不如讓大多數風險集中到幾家非常大的銀行那裡﹐這樣監管起來還方便些。這樣華府的官員們可以通過穩住幾家機構就能讓整個系統穩定下來,這樣對他們來說要容易些。

    
如果人們感興趣,那麼設想出不同的方式也不難。比如說,減少存款保險,要求政府擔保的存款100%由諸如美國國債之類的已經獲得政府擔保的資產做支持。那些沒有保險、但如今免費搭乘存款保險制度順風車的銀行債權人們,將來獲得救助的可能性也會減少。市場給結構複雜的大型銀行提供資金的意願將會降低。這些銀行可能將不得不縮減規模。

    
這樣一來,是不是泡沫就會少一些,金融動盪也不那麼頻繁拜訪了?誰知道呢?可以確信的是,在房地產市場泡沫中,許多層面都可以見到政府保障的影子,包括房利美(Fannie)和房地美(Freddie)

    
不過這一切只是空想罷了。美國所採用的制度決定,這個體系勢必會要依賴少數幾個巨頭、幾家同政府結成聯盟的機構。而這場摩根鬧劇里最重要的因素也許尚未被說出。如今,為了喚醒疲弱的經濟、救助不堪一擊的銀行系統,世界各處的央行都在製造著大筆大筆的流動性,這些錢必須找個去處。其中一些資金流入摩根大通,在大筆經過風險對沖、相對安全的企業債組合中找到歇腳之地也不算意外。
 
各國央行行動劃一,但動機卻不同:在歐洲,創造出大量流動性是為了給那些敗家子政府們所發行的債券提供支持。在美國,美聯儲希望通過壓低利率來讓活力蘇醒。在中國,執政黨希望維持就業,避免社會動盪。
 
央行們的舉動實際引發了一個並不在他們計劃之列的結果──隨著投資者目睹了這一切,並對即將到來的金融混亂產生恐懼,全球範圍內安全資產中的泡沫正在醞釀形成。
 
我們說安全,是指那些可能根本毫無價值可言的資產,比如說政府債券,但政府可以在必要時印鈔票贖回這些資產。你猜怎麼著?那些指責摩根大通屬於大而不倒銀行的聲音,其實也是這樣一種資產。否則為什麼投資者和儲戶們要向摩根大通付錢讓它幫著持有企業債?這是這場銀行對沖損失鬧劇背後真正的原因。不要指望613的參議院聽證會上,戴蒙會說出這些來。
(編者按:本文作者霍爾曼,詹金斯是《華爾街日報》編委會成員,他還是該報每周專欄Business World的專欄撰稿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