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MIA Education Service Center (GCPRM)

2012年10月16日 星期二

金融海嘯後 全球迄今仍低成長

後海嘯時代/全球大撙節 養出低成長夢魘
【經濟日報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2012.09.16

4年前的此時,美國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倒閉掀起的金融海嘯席捲全世界,全球經濟墜入衰退深淵。如今美國經濟雖走出谷底,成長依舊步履蹣跚,歐洲更面臨「失落的十年」。
在金融海嘯起源地的美國,經濟衰退於20096月宣告結束,最近美股道瓊與標普500指數已重返4年前的高點,房價也止跌回穩。然而,經濟榮景卻遲遲未恢復,今年12季的成長率僅2%1.7%,失業率仍盤旋在8%以上。
歐洲情況更糟,除德國外,歐洲大型經濟體的產值都尚未恢復至2008年初(美國次貸危機發生之前)的水準。主權債務危機陰影揮之不去,迫使各國紛紛削減支出,經濟學家憂心歐洲經濟未來十年停滯不前。
以往每逢遭遇衰退,全球經濟通常都能迅速復元,一如2000 年科技泡沫化及2001911恐怖攻擊事件過後。但這回情況不同,4年過去了,全球經濟仍未能從2008年金融海嘯的後遺症脫困。
原因在於:債台高築。美國民眾在金融危機前累積龐大債務,需要多年的時間償還;當前歐洲遭遇的主權債務違約危機,也需要多年的時間收拾善後。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能做的有限。美歐政府都承受撙節支出、削減赤字的壓力,限縮了推出新財政刺激措施的空間。
歐美央行祭出一波波貨幣寬鬆措施,資產價格是上漲了,但提振經濟與創造就業機會的效力卻遞減。
政府與人民開始認清現實:過去15年世人習以為常的經濟榮景,恐怕已一去不復返。
雷曼風暴無疑是一記警鐘,喚醒沈醉於泡沫榮景的世人,也戳破許多假象與迷思。美國的經濟擴張,原來是靠史上膨脹得最厲害的房市泡沫撐起的;希臘無須受嚴謹預算赤字規範也能在歐元區與德國共存共榮的想法,原來是幻夢一場;單靠中國、巴西等大型新興經濟體即可驅動全球成長的觀念,原來也是迷思,忽略了超高成長率會隨經濟壯大而更難維繫。
金融海嘯的一大後遺症,是消費者支出變得更謹慎,從美國儲蓄率從衰退前的0%升到4%以上可見一斑。據經濟學家萊因哈特與羅格夫分析,一般家庭歷經金融危機、眼睜睜看著可觀財富蒸發後,很難誘使他們放膽花錢。
這象徵全球進入量入為出的謹慎新時代,雖可降低爆發另一場危機的風險,但支出縮手顯然不利經濟成長,今後低成長夢魘可能揮之不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