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守自盜》(Inside Job),又名《幕後黑手》、《金融風暴》、2011年香港國際電影節譯名為《呃錢帝國》,是2010年的一部美國紀錄片,影片採訪了許多美國政商兩屆的名人,目的是為觀眾分析出2007年-2010年間的經濟危機發生的原因。該片榮獲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獎。
「黑金風暴」挖內幕 直指金融海嘯黑手
2008年發生的金融海嘯,相信大家都記憶猶新,全球經濟付出了20兆美元的代價,今年的奧斯卡獎最佳紀錄片「黑金風暴」,經過深入訪查,直指幕後黑手除了貪婪失控的華爾街,還有坐視縱容的美國政府,影片由好萊塢男星「麥特戴蒙」擔任旁白配音,一步步揭露金融海嘯的內幕。
席捲全球的黑金風暴,千頭萬緒,故事就先從冰島開始說起。2000年冰島政府開放跨國企業,開發地熱和水力發電,美麗的原始土地一夕變色,3大銀行也獲准民營化,解除金融管制,後果卻是一發不可收拾。冰島民眾:「我們受夠了,怎麼會發生這種事呢?」
冰島3家小銀行5年之間,借了1千2百億美元,吹出夢幻般的金融泡沫,等到泡沬破滅,冰島全民落得破產下場,政府的金融監督形同虛設。旁白麥特戴蒙:「冰島有1/3金融監管員都跑去替銀行工作了。」
冰島大學教授佐加:「(官商勾結)是全球性問題,紐約也有一樣的問題,對吧。」銀行高層:「我們深感遺憾違反了美國法律。」
銀行業者亂搞,捅出大摟子,2008年「雷曼兄弟」宣佈破產,引爆金融海嘯,導致全球3千萬人失業,美國國債加倍,這一切絕對不是意外,而是失控的銀行業造的孽。旁白麥特戴蒙:「全球各家大型金融公司,一次又一次被抓到洗錢、欺詐客戶,做假帳的事也屢見不鮮。」
業界赫赫有名的大銀行罰款了事,卻不必擔負起任何罪行,擺明了花錢消災,反正怎麼玩都無所謂,乾脆創造出錯綜複雜的衍生性商品,賭得更大,而且什麼都能賭。旁白麥特戴蒙:「他們可以賭油價漲跌,某家公司是否破產,甚至連天氣都能賭,到了1990年代末期,衍生性產品爆發成不受管制的50兆美元市場。」
1998年終於有人看不下去,任職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主席的布魯克絲莉波恩提案要監管衍生性商品,卻被柯林頓政府壓了下去。旁白麥特戴蒙:「2000年12月,國會通過了商品期貨現代化法案,金融業說客協助撰寫的法案條文,禁止了對衍生性產品的監管。」
衍生性產品從此有如脫韁野馬,引爆金融海嘯的次級房貸就是惡果,原本屋主按月付房貸,放款公司對於貸款屋主都會嚴加審核,然而現在房屋扺押權賣給了投資銀行,包裝成衍生性商品CDO,再轉賣給全球投資客,投資銀行付錢給評比機構,得到3A 評價,賣得嚇嚇叫。
旁白麥特戴蒙:「這個制度是定時炸彈,放款公司再也不在乎借款人是否有能力償還,投資銀行也不在乎,賣出的CDO愈多,獲利就愈高,向投資銀行收費的評比機構,就算證明評估錯誤,也不必負起責任。」
次級房貸愈滾愈大,共犯結構從上到下都跟著獲利,人人享受白花花的進帳,銀行業高層更是吃香喝辣。華爾街勢力龐大,派出說客擺平政客,該把關的政府官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產官學三方同流合汙,金融海嘯的幕後黑手呼之欲出。
◎得利影視提供
--------------------------------------------------------------------------------------------------------------------------------
Inside Job(黑金風暴)觀後感
政府主管機構,在利益團體的關說與右派自由市場的理念(或種種政治考量)下,鬆梆了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監管與防火牆、讓一般銀行/保險業可以從事風險投資業務
⋯⋯ 銀行經理人為獲取短期報酬績效,販賣高風險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信評公司為取得銀行的業務,给與這些高風險商品良好的信用評等,投資人以為買到的是3A 信評/低違約可能性的產品,又可以享有高一點的利息...在這些轉嫁風險與貸款機制下,購屋者幾乎可以不必準備頭期款/自備款便能購屋、乃至於轉手賺價差(但後續房貸利率驚人,違約自然指日可待)。
這個泡沫在幾年內的時間很快成形和無以支撐,成為金融版的蝴蝶效應、餘波盪漾至今中間不是沒有人提出警告,卻如同狗吠火車一般,許多當時決策的關鍵人物拒絕受訪,少數自認沒有過失的決策"參與"者接受訪問,光看電視就讓人覺得問題尖銳/尷尬,甚至可以看到溫文儒雅的著名商學院院長最後翻臉...而現在主事者依舊是當初釀災的同一批人
如何"管理"這種共犯的總體結構和機制,還沒有看到比較好的方法想起資訊不對稱:公司派和大股東永遠可以用這種優勢,甚至聯合新聞媒體(或信評公司)來坑殺散戶對於主事公司的經理人而言,更糟糕的是風險不對稱:績效獎金看短期營運績效,這些高風險產品終有一天引爆搞垮公司時,卻有黃金降落傘保護、拿錢走人理論上找這些投資銀行金融業的高層來出任政府相關部門主管,應該是讓專業來監管專業,在這個案例中反而是引狼入室,這些政府官員/學界專家卻又再轉一手被金融業所利用/效力,裁判兼球員當然沒有所謂監督制衡可言...(想起世界各國為了防止軍人干政律定文人部長的慣例和默契,金融監理似乎也應該找圈外素人來擔任乃至於嚴格禁止旋轉門條款)
就散戶投資人身分而言,看待這些金融商品與理專,應該採取有罪推定或視為詐騙集團:只要看不懂、資訊不透明、風評不佳或出現警訊,應一概列入拒絕往來戶(個人投資出現虧損,這些法人和政府機構沒有一個會承擔連帶補償的責任與義務)。
對於信用評等結果,用機率來看是比較健康的:最高評等的標的,一樣會違約,只是機率小,然而機率小不代表不會發生;而信評只不過是用過去(的記錄資料)在推論未來(為約倒債的可能性),至於未來會如何,充滿著不確定性(投資人必須承擔風險),但信評機構在危害告知與溝通(類似醫院醫生對病患充分告知相關風險)上面可以更有accountability一些。
高風險高報酬,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當市場的不確定被消除時,理論上也不應該存在超常報酬。
以事件而言,投資人賠錢或許是活該,而用納稅人的錢收爛攤子則充分顯現了代議政治制度的大家有責任=大家沒責任的和稀泥,形成另一種形式的共有地悲劇(換言之,問題還沒治本)
正本清源來看,有黃金降落傘的經理人、信評機構與永遠可以有退路的政府官員應該被以金融詐欺犯罪和業務過失(應為能為而不為)起訴求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