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壽險業失血成僵屍 政府也怕
中國時報【劉宗志/台北報導】
二○○八年金融海嘯後至今,國內金融業體質未見明顯改善,壽險業又因利差損問題,最令外界擔心。學者指出,壽險業重市占、不重獲利,資本弱化的結果,已經變成微利、甚至負利的「慘業」。
工商時報於廿四日舉辦「台灣金融業改革與永續發展座談會」,與會者包括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建甫、政大保險系教授彭金隆、東吳法律系教授暨理律事務所資深律師葉慶元。
殷乃平指出,二○○八年金融海嘯後,國內金融業體質未見明顯改善,目前大家最擔心壽險業,尤其是西元二千年後利率下降,業者出現負利差的負擔,損益表失血連大型壽險公司都受不了。目前不少壽險公司淨值為負數,已形同「僵屍」,主管機關不敢碰,光是國華人壽一家虧損就六百多億,外傳處理要上千億元,一家就無法收拾,其他就更不用說。
彭金隆表示,壽險過去一直是看市占、排名,導致這些年來資產呈現倍數增加,卻未注重獲利,這種情況一直到二○一○年達到高峰。業者爭相推出類定存產品,這種產品沒什麼獲利,卻把壽險業資產規模推到最高。
他點出,保險業體質至今未能調整,又無法在本業有穩定獲利,只能仰賴股市、匯率等朝有利的方向波動,卻無法有「自我療癒」的能力。資本弱化的結果,去年三十多家保險業,有超過一半虧損,整體獲利也不過十多億,這個行業已經變成微利、甚至負利的「慘業」。
葉慶元指出,台灣壽險業接下來要面對的是IFRS、四○號公報的問題,未來要增提金額相當龐大的準備金,可能面臨極大的衝擊。他舉例,當初ING安泰人壽賣給富邦人壽,就是因為要提存大量準備金,所以只好賣資產求現。
內容來源 : 中時電子報 更新日期 : 2012/9/26 06:24
-------------------------------------------------------------------------------------------------------
處理問題金融業 殷乃平:官員沒盡力 又卸責
中國時報【劉宗志/台北報導】
對國內問題金融機構的處理,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表示,政府應該讓資訊透明,同時官員要勇於任事,否則就該究責。政大保險系教授彭金隆也認為,政府應協助業者在本業能有穩定報酬、強化資本,並建立一套明確的退場指標與機制。
工商時報於廿四日舉辦「台灣金融業改革與永續發展座談會」,與會者包括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建甫、政大保險系教授彭金隆、東吳法律系教授暨理律事務所資深律師葉慶元。
殷乃平指出,國內對金融危機感缺乏,政府也不讓業者經營狀況透明,存款人、保戶不知那家金融業好,因為倒了都一樣,政府都會保證權益。政府這種怕責任、怕金融危機發生的退縮態度有待改善,因為一旦發生狀況,問題肯定更大。
殷乃平說,政府官員沒盡力,等到最後出問題又把責任推出去,變成社會責任。他認為,包括法律責任、歸屬問題,都應該追出來,這樣官員才會勇於任事。
殷乃平強調,透明才會有市場制約(market discipline),知道好壞,民眾就會挑,壞的就會有誘因,必須「使勁」改善,否則就會被淘汰。此外,國外著名的「瑞典模式」可提供國內參考,瑞典將問題機構收歸國有,經過重整後股票重新上市,政府甚至有獲利。
林建甫也說,對金融業應該獎罰要分,實施分級管理。如果表現不好,可以限制業務,好的就讓它去衝、去國外拚。不好的公司如果要退場,應該開始讓國外買家也能參與,他舉例,亞洲金融風暴時,韓國以債換股方式,讓國外投資者進來,反而有利業者出去開拓市場。
彭金隆表示,問題金融機構的處理,最重要的原則就是「不能拖」。美國一九九四年實施RBC(資本適足率)制度,一旦數字降到警戒線,馬上處理找買家,但是國內卻是等到淨值都變成負值才處理,洞已經太大,像是國內安定基金才一七○億元,但是光是要處理一家國華人壽,外傳可能要賠付千億元,負擔就過重。
他指出,可參考美國、日本的作法,像是將調高保戶保費、調低保額。像是日本大和保險賣給保德信集團,隔年就重新開業,就是讓過去「錯買」大和產品的保戶也負擔部分代價,政府也出面補貼一些,買家就有意願接手,後來也就重新站起來了。
彭金隆建議,改變不合時宜的競爭結構,不要再永遠保證死亡率、利率,應該讓業者在合理情況下可以reset(重設條件)。此外,政府要有一套明確的退場指標與機制,並協助業者強化資本、在本業能有穩定報酬,降低對投資方面的依賴。
葉慶元說,國內對保險業者實際上已有分級制度,越糟的投資限制越多,但如果沒有高報酬的機會,這些業者就越難翻身,因此應該限制業者不能有掏空的機會,而不是限制業務。另外,監理機構常沒有函令,就直接用電話要求,這樣行政指導的方式,卻沒有明確的規範,會讓業者無所適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